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源結構,集中分散結合的電力生產供應模式,供需互動的高效用電用能方式,面向全社會的綜合能源服務,是新一代電力系統的主要結構模式特征。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日前發布了 《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向社會公開其建設這一基于電力系統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宏偉平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規劃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
據了解,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
“當前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積極探討新時代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途徑,主動把握電力規劃發展新思路、新內容、新技術、新方法,為電力科學規劃提供有力支撐。”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游敏日前表示。
綠色和數字是電力發
游展有驅動力敏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電力系統日益呈現出 “互聯網” “物聯網”等數字化、智能化屬性,建設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智慧能源已經成為電力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產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迅猛發展,和 “云大物移智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電力行業日益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電力規劃也步入新時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電力作為技術、資金、裝備和數據密集型的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與國民經濟保持協調發展,必須做好行業內部整體與局部、結構與空間的合理布局。”游敏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表示,綠色發展和數字革命是新世紀以來推動電力系統發展模式轉換的兩大驅動力。周孝信介紹,第三代電網是100多年來第一、二代電力系統的傳承和發展,是新形勢下推動能源轉型發展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形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源結構,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是實現能源轉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主要途徑。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上升,非化石能源電能占比不斷提高,2030年實現國家戰略目標50%,2050年達到78%。
把握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
據周孝信介紹,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源結構,集中分散結合的電力生產供應模式,供需互動的高效用電用能方式,面向全社會的綜合能源服務,是新一代電力系統的主要結構模式特征。能源互聯網是在智能電網的基礎上,互聯網思維理念和技術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系統和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是新一代電力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
周孝信介紹了對能源互聯網核心目標的認識,包括:最大幅度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互聯網技術與智能電網為主干的能源網絡深度融合,采用即插即用、能源路由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持集中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規?;到y接入;較大程度提高能源電力系統安全性及經濟性;以電網為能源配置基礎平臺,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持下,發揮分布式能源和用戶側能力,實現安全經濟的能源生產消費;為終端用戶提供便捷可靠優質的綜合能源服務;以用戶為中心,催生能源服務的新業態和商業模式,拓展用戶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水平;推動技術裝備產業發展,推動電力電子和微電子、儲能、傳感材料期間裝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周孝信說:“現在搞能源互聯網、能源物聯網、泛在電力互聯網,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圍繞以上這些核心目標來做。”
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電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下電網與業務全方位轉型升級為業務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電網企業作為數字重要的基礎設施組成部分,為信息技術發展提供通道和數據資源保障。
相關專家表示,數字產業化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轉化為生產要素,推動數字產業形成和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電網為核心的能源互聯網、形成共贏生態圈,帶動產業上下游共同發展,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通過建設具有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為特征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推動數字專業化。
對于電網技術的難點,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杜忠明分析說:“總體來看,電網技術在下一步的技術應用上,關鍵在調度運行上要出現革命性的變化。為了適應未來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硬件軟件都可以跟上,但是我國集中式的調度運行體系,從大電網到配電網集中式的調度運行體系,怎么樣適應未來能源互聯網的要求,是最大的難點。從調度運行的管理、技術手段來看,都需要進行革命性的創新,才能適應未來能源轉型和電力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除了硬件需要改造、軟件也需要更新創新以外,在整個調度運行管理體系上也需要大的突破。”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董朝武表示,電網規劃工作的 “痛點”包括:缺少覆蓋發展各業務的基礎數據庫,無法實現數據統一采集、存儲、維護及共享;缺少輔助發展各業務流程的統一應用平臺,無法實現信息透明共享及閉環管理。董朝武指出,針對這些 “痛點”,要強化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的融合?;ヂ摼W從技術和模式兩方面對電網進行賦能,技術方面包括芯片和云計算、網絡傳輸、人工智能算法。
董朝武介紹了 “兩網”融合的規劃目標。他表示, “兩網”融合對電網安全、運行效率、資源配置、規劃管理將有很大提升,承載電力流的堅強智能電網和承載數據流的泛在電力物聯網,相輔相成、融合發展,形成強大的價值創造平臺。第一階段,到2021年,基本實現電網業務與新興業務的平臺化支撐,初步建成 “兩網”有效融合的能源互聯網。第二階段,到2024年,實現對電網業務與新興業務的全面支撐,全面建成 “兩網”有效融合的能源互聯網。
-------------來源:中國工業報